病证名。《幼科类萃》:“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小儿药证直诀》:“肌肉虚而睡中汗出也,用止汗散。”《幼科发挥》:“盗汗者,梦中自出,醒则干也,其病在肾,宜当归六黄汤加止汗散主之。”《婴童百问》:“小
【介绍】:宋代医生。与宋处撰《新修钟乳论》1卷,已佚。
病名。见上海中医学院编《中医外科学讲义》,多因湿热下迫大肠,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而成。症为肛内生息肉,多少不等,便时突出于肛外,时有鲜血、粘液随粪便排出,无痛,儿童多见。宜结扎或手术疗法,即直肠息肉
书名。又名《龙树菩萨眼论》。简称《眼论》。1卷(又有3卷本)。撰人佚名。约隋唐间人托名“龙树菩萨”撰。书中记述了眼病的起因,及各种眼病的治法。特别是较详细地说明了针拨白内障的方法。原书已佚。其佚文可见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内疔者,先发寒热,体痛、头痛,数日后,胸腹、背胁、头面手足间有一处甚痛而肿起,即内疔所发之处。急用霹雳火汗之,并内服败毒散;若毒势不尽,憎寒壮势不减,宜服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
【生卒】:约1190年~?【介绍】:南宋医家。字政卿。永嘉(今浙江温州)人。青年时攻读医学并举子业,年长,弃科举专心学医。取《灵枢》、《素问》、《甲乙经》、《难经》及诸家方书脉书用之有验者,撰《察病指
病名。出《灵枢·痈疽》。又名厉疽。多由足三阳经湿热下注或足三阴经亏损所致。发于足旁小趾之侧。若初起红肿疼痛,溃破有脓,属湿热偏盛,为顺证,易治;若初起局部色黯,痛不显,不易成脓,或溃破清稀,属阴气凝结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相应脏腑的功能命名者。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艮为上睑,络通命门,脏固脾属……,主絪缊化醇,生而勿灭,予而勿夺,曰育德廓”。因命门主火,脾得命门之火,方能发挥运化水谷精微以资
书名。1卷。清·汪必昌撰于1810年。本书对病状相同而病因不同的内外诸证加以辨析,阐述各病的要点,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但对有些病证,分析鉴别过于简略,或只是病名解释,是为其不足之处。原系抄本,后收入《
病名。指乳蛾之因于风寒而发者。多由肺胃感受风寒,郁遏阳气,以致发为乳蛾。症见喉核肿大如李,头项不能俯,气塞不通,寸关脉浮紧(《病源辞典》)。治宜温散寒邪。可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减。或刺两手少商、少冲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