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颅息。见该条。
病证名。《银海精微》:“胞肉生疮者,此脾胃热毒,胞肉肐或风粟变而为疮,血热化脓,腐烂腥臊,流汁流脓,浸渍黑睛生翳,眼如硃砂之色。”治法:宜泻火解毒为主。内服清胃散、三黄汤之类加减。参见针眼条。
表证类型之一。是卫外的阳气不足,腠理不密而出现的证候。临床上除有表证症状外,以自汗或汗出恶风,脉浮缓为特征。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七。由肝经湿热下注而成。症见阴囊处起粟作痒,破流脂水,甚至肿痛,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治则清肝利湿。内服龙胆泻肝汤加减。外搽黄柏散或苏叶研细外撒。相当于慢性阴囊湿疹。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蘘荷之别名,详该条。
见集验良方拔萃条。
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小儿感受温热病邪,侵袭经络,壮热,发痉者。治宜辛凉镇痉。用白虎汤加全蝎,蜈蚣之类。参见风温痉条。
《疡医大全》卷二十八方。荆芥、防风、羌活、独活、白藓皮、白芷、蝉蜕、川芎、当归、威灵仙、生地黄、何首乌、枳壳、苦参、甘草各一两,苍术、黄柏、穿山甲、乌药、石菖蒲各二两,金银花四两。分作十剂,好酒煎服。
见《四川中药志》。为爵床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即贯众,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