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大肠实热所致的痢证、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以及便血诸证的方法。多以清热解毒与凉血或行气药相配合,从而达到清热、去湿、止血、止泻、止痛等目的。常用如白头翁汤、芍药汤等。
证名。指胆虚受邪,神气不宁所致的失眠。《圣济总录》卷四十二:“论曰:胆虚不得眠者,胆为中正之官,是少阳其经也。若其经不足,复受风邪则胆寒,故虚烦而寝卧不安也。”治宜补肝温胆,可用温胆汤、酸枣仁丸、五补
【介绍】:清代医家。字贞颐,号穆如。江苏武进人。1819年(嘉庆乙卯)举人,精于医,先宗名医周慎斋(之干)之学,后又宗张璐,长于辨证,用药则兼取金元四家之法。选刘若金所撰《本草述》一书中的精华辑成《本
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的总称。见《诸病源候论·五鬲气候》。即五膈。参见该条。
九虫之一。又称心虫。《内经》称蛟蛕;《金匮要略》称蚘虫;《诸病源候论》又称长虫。蛔虫寄生人体中,称蛔虫病。多因脾胃虚弱,杂食生冷甘肥油腻,或不洁瓜果蔬菜所致。症见腹痛,痛有休止;亦可痛处有肿块聚起,上
病证名。见《本草纲目》。即瘖。详见瘖条。
《伤寒论》方。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各一两,半夏二十铢,大枣四枚,芒硝二两。先煎前七味,去滓,后入芒硝,更煮微沸,分二次服。治伤寒病少阳未解,阳明燥结,胸胁满而呕,日哺所发潮热。
病名。清·金德鉴《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因久积热毒于心而起。舌肿舌白,如木舌相似,但木舌小硬,此肿而白……,肿甚刺金津玉液,出血……。日久脓成,左右挑放舌出黑血,刺治不转色,舌卷不能言,并舌硬者死。”
病名。《儒门事亲》:“因啼哭悲怒郁结,气溢闭塞,以致乳脉不行。”详见乳汁不行条。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产妇有二种乳脉不行,有气血盛而壅闭不行者,有血少气弱涩而不行者,虚当补之,盛当疏之。”
病名。即指疔。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