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肠垢

肠垢

证名。指大便时排出的腐浊垢腻物质。多因湿热邪毒郁滞肠道所致。《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肠垢者,肠间津汁垢腻也。”便肠垢,可见于热痢协热利等。《杂病源流犀烛·痢疾源流》:“其冷热蕴结肠胃间,滑泄垢腻者,名肠垢,即为热痢,宜芩连芍药汤。”《伤寒捷诀·肠垢鹜溏》:“凡伤寒自利,有因三阳阴经下利者,为协热利。协热利者,曰肠垢,脐下必热,宜黄芩汤葛根汤主之。”参见便肠垢、热痢、协热利等条。

猜你喜欢

  • 沸子

    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即疿疮。详该条。

  • 四物加黄芪芍药汤

    《圣济总录》卷五十七方。黄芪、肉桂、炮姜、炒芍药各一两,炙甘草、当归各一两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煎服。三日次。治寒冷腹痛。

  • 章虚谷

    【介绍】:见章楠条。

  • 红眼伤寒

    出清·马之骐《疹科纂要》。即伤寒谷黍,详该条。

  • 凉血

    清热法之一。是清血分热邪的治法。适用于热性病热入血分,迫血妄行,症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神昏谵语,舌色紫绛,或斑色紫黑等。常用方药如犀角地黄汤。

  • 双肉蛾

    病名。即乳蛾左右两侧峙发者。见《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见乳蛾条。

  • 阳常有余

    见《格致余论》卷一。阳,指气、火。多指精血亏损、阴不济阳所产生的内火。朱丹溪认为饮食失节,嗜酒纵欲,伤戕过度,则阳热易亢,虚火妄动,故阳常有余。

  • 白对叶肾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扶芳藤之别名,详该条。

  • 仙拈集

    方书名。又名《李氏经验广集良方》,4卷。清·李文炳辑。本书属于验方汇编,分内科、妇人科、小儿科及外科四门。每门又按病分类,共130余类。书中选方大多平易可取,并注明出处。

  • 钱孔

    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钱孔穴,度乳至脐中,屈肋头是,灸百壮,治黄疸。”即当乳头至脐中连线与肋弓下缘交点处。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定位于胸膛窝下三寸,从正中线左右旁开各2.5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