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胸痛

胸痛

证名。出《素问·脉解篇》。指胸部正中或偏侧作痛。多与心、肺、肝三脏有关。《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医碥·胸痛》:“胸者,肺之部分,则其痛尤多属肺可知,乃医书多以肝病为言,此举隅之论耳,勿泥。须知胸为清阳之分,其病也,气滞为多,实亦滞,虚亦滞。气滞则痰饮亦停,宜行气除饮,此治在肺。”《杂病源流犀烛·胸膈脊背乳病源流》:“胸者,肝之分,肺心脾肝胆肾心包经脉俱至胸,然诸经虽能令胸满气短,而不能使之痛,惟肝独令胸痛,故属肝病。”“肝虚胸痛引腰,宜补肾,补肾所以补肝也,宜六味丸首乌牛膝肝实胸痛不能转侧,善太息,宜疏肝,宜宽胸饮;胸痛常欲蹈压其胸,先未痛,但欲饮热,名曰肝着,宜旋复汤;胸痛短气,是水气,宜五苓散;胸痛痞塞,痰气为害,宜二陈汤胸痹急痛如锥刺,难于俛仰,汗出,或彻背上,不速治,或至死,宜生韭汁;胸痹痛引背,喘息咳唾短气,寸沉迟,关紧数,宜瓜蒌一个,薤白半斤,白酒七斤,煮二斤,分二服,加半夏四两尤妙;……胸膈隐痛,肾虚纳气气虚不生血也,宜补肝散。”亦有指膈痛或胸痹之重者。《医宗必读·心腹诸痛》:“胸痛即膈痛。”《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卷二十:“胸痹之病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即今之胸痛也。”参见胸痹、膈痛条。

猜你喜欢

  • 广西本草选编

    方药书。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局编。上下两册,载药1000种,并附有插图。每种药按别名、识别、采集加工、性味效用、主治用法等论述。并附有预防、传染病、内、儿、外、妇产、五官、皮肤等科常用中草药处方544首

  • 产后恶血入心

    病证名。又名产后恶血冲心。指产后由于正气亏损,虚火上炎,以致恶血冲心。出现烦闷欲绝,神识昏迷的症候。宜用七珍散(人参、生地、川芎、防风、菖蒲、细辛、飞朱砂)补之。

  • 汪憺漪(yī 衣)

    【介绍】:见汪淇条。

  • 喘满

    证名。指呼吸促急,胸部满闷。多因水饮射肺,脾湿酿痰,痰气壅阻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证治

  • 黄吉甫

    【介绍】:明代医家。著有《备急仙方》,未见。

  • 分诞

    出《王叔和脉诀》。即分娩,详该条。

  • 颅息

    经穴名。代号SJ19。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颅囟。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耳后,当翳风穴与角孙穴沿耳翼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布有耳大神经和耳小神经的吻合支,并有耳后动、静脉通过。主治头痛、耳鸣、耳聋

  • 干支

    即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详各条。

  • 营在脉中

    营,指营气。营气与卫气均为水谷精微所化生,但在人体内循行部位有所不同,营气运行于脉管中,卫气运行于脉管外。《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营在脉中,卫在脉

  • 秋温

    病名。指秋季的一种热病。《温热经解·客气温病治法》:“秋温,不大便五六日,舌苔焦燥者,热病也,大承气汤主之。秋温,化热十余日,邪入厥阴,唇焦齿燥,耳聋,舌根焦黑,手指蠕动欲痉者,三甲复脉汤主之。秋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