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虑瘕

虑瘕

病证名。亦作伏瘕。指邪热伏于大肠所致的瘕病。《素问·气厥论》:“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为沉。”《宣明论方》卷一:“虑瘕证,主女病,大肠小肠移热名虑瘕,津液耗散,不能滑利,菀结而大肠秘涩。”可用槟榔丸等方。参见条。

猜你喜欢

  • 胬肉扳睛

    病名。见《一草亭目科全书》。即胬肉攀睛。详该条。

  • 黄尖灰根舌

    舌根部苔微黑带灰,舌尖黄苔。为里实热证或阳明府实,阴液受伤证候,宜急下存阴。此舌虽较黑根稍轻,但不及时治疗,一二日亦变黑根(见《伤寒舌鉴》)。

  • 漏气

    古病名。指饮食入胃,先吐后下的病症。多因风邪内干肠胃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身背皆热,肘臂挛痛,其气不续,膈间厌闷,食入,则先吐而后下,名曰漏气。此因上焦伤风,开其腠理,上焦之气,慓悍

  • 注市

    ①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一切疰无新久,先仰卧,灸两乳边邪(斜)下三寸,第三肋间,随年壮,可至三百壮。又治诸气神良。一名注市。”近代《中国针灸学》称疰布。位于胸侧部,腋中线上,当第七肋间隙处。

  • 激经

    出《脉经》。亦名垢胎、盛胎、妊娠经来、胎前漏红,老鼠胎。指孕后仍按月行经,并无其他症状,又无损于胎儿,俟胎儿渐长,其经自停,谓之激经。

  • 肢痹

    病名。指患在四肢的痹症。见《临证指南医案·痹》。详风痹、寒痹、湿痹条。

  • 皂荚散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方。炙皂角(去皮子,炙焦黄)二两,川椒一两,细辛一两半。为末,盛于胶囊中,大如指,纳入阴中。治妇人黄瘕,症见经行不利,左胁气结,阴中刺痛,淋露黄汁。

  • 五阴

    指手太阴、手少阴、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五条阴经。《灵枢·经脉》:“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

  • 秋兰

    出《本草衍义》。为建兰花之别名。详该条。

  • 串疽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二。又名老鼠钻、游走血脾痈。指生于背胁之疽。多因积愤郁火而发。初起漫肿无头,皮色如常,先发一处,后邻近增至二、三处,溃后多互相串通,渐溃透红色,疼痛牵引背之两侧。治宜顺气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