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吉林医药参考资料》(1):32,1971。为刺玫果根之别名,详该条。
见《增订伪药条辨》。为牛黄之处方名,详该条。
病名。指颊车骨脱臼。俗名吊下巴。《重楼玉钥》卷上:“此症或因酒后,或偶大笑,或大呵欠致脱落下颏不得合架,口大开而不能咀嚼。虽属上热下虚,实由气血有亏,以致胲筋弛而不收。”治宜以手法复位并用布兜其下颏,
①见《本草纲目》。为香薷之别名。②见《云南中草药》。为绣球防风之别名,各详该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乌泡刺叶之简称,详该条。
见《闺中宝录》。即妊娠烦渴。详该条。
病证名。风毒入耳而引起的发热化脓性疾患。清·张石顽《伤寒绪论》:“风温时毒,先犯少阳,续感暴寒而发,乃太少两阳合病,状类伤寒,以其两耳发黄。”初起常有发热,头痛,耳痛,耳聋;婴儿表现烦躁不安,数日后鼓
【介绍】:见朱沛文条。
出《本草拾遗》。为骨碎补之别名,详该条。
古病名。又名肾脏中风。风邪入中于肾经而致的症候。主症为腰痛不得俯仰。《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肾中风,踞而腰痛。”参见肾脏中风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