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南宁市药物志》。为漆大姑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斑出色红,状如桃花者。见《温疫论补注》卷上。多因热毒入侵血分所致。凡外感热病而见发斑,为邪热自内达外,以红活者为佳。治宜清营泄热为主。用黄连解毒汤合白虎汤、犀角地黄汤或举斑汤等方。参见斑条。
见《医学纲目》卷三十四。即月经。详该条。
出《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即阴脏。详该条。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风轮菜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清代医生。字本高。安徽下山坦人。精于外科及针灸,善疗痈疽,尝治走马疳、颈疽、喉痈等证,不数日即愈,因而名闻当地。
骨名。又名五指骨。见掌骨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东风菜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三。即钻牙疳。详该条。
外治法之一。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又名纸撚子、纸捻、捻子。即用富于韧性而不易酥烂、吸水性较强的纸张(古用桑皮纸),搓成线状外粘或内裹去腐药,插入窦道或漏管中,以引流去腐,促其疮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