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药材>猫腿姑

猫腿姑

《中药大辞典》:猫腿姑

药材名称猫腿姑

拼音Māo Tuǐ Gū

出处黑龙江

来源为菊科植物绒背蓟块根。春、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块根肥大,呈脚趾状互相重叠,鲜时灰白色,多汁,干时黑棕色或黄棕色。茎直立,上部分枝,表面暗紫色或绿色,有棱。叶无柄;叶片长卵状披针形至卵圆状披针形,长2.5~8厘米,宽0.4~2厘米,先端狭尖,基部圆形,边缘密生细刺,全缘,上面绿色,疏生毛,下面灰绿色,密被灰白色毡毛。头状花序顶生,单一或2~4个,径1.5~2.5厘米;苞片多层;花全为管状,紫红色至蓝紫色,筒部比檐部短。瘦果有羽状冠毛。花期夏季。

生境分部生于河岸、山坡草地、林缘。分布东北等地。

性味微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止痛。治风湿性关节炎,四肢麻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浸酒。

复方治风湿性关节炎:绒背蓟四钱,白酒一斤,浸七天,每服十至十五毫升,每日三次,儿童酌减。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猫腿姑

药材名称猫腿姑

拼音Māo Tuǐ Gū

英文名Root of Vlassoviana Thistle

出处出自《内蒙古中药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绒背蓟的块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rsium vlassovianum Fisch.ex DC.[C.vlassovianum Flsch.ex DC.var.salicifolium Kitag.]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切片晒干。

原形态绒背蓟,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块根肥大,呈脚趾状互相重叠,鲜时灰白色,多汁,干时呈黑棕色或黄棕色。茎直立,上部分枝,表同暗紫色或绿色,有棱,被柔毛。单叶互生;叶无柄,基部稍抱茎或下部叶有短柄;叶片长卵状披针形、卵圆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3-16cm,宽1-2cm,先端锐尖或渐狭呈刺尖头,基部圆形,边缘密生细刺或有刺尖齿,上面绿色被疏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绒毛。头状花序单生枝端及上部叶腋,直立;总苞钟状球形,总苞片6层,披针状条形,先端锐尖;全为管状花,花冠紫红色,长近2cm,筒部比檐部短。瘦果长圆形,长3-4mm;冠毛羽状,淡褐色,长13-15mm。花、果期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河岩、山坡草地及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

性味味微辛;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络止痛。主风湿痹痛;四枝麻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浸酒。

复方治风湿性关节炎:绒背蓟四钱,白酒一斤,浸十天,每服十至十五毫升,每日三次,儿童酌减。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丁香油

    《中药大辞典》:丁香油药材名称丁香油拼音Dīnɡ Xiānɡ Yóu出处《药性考》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丁香)经蒸馏所得的挥发油(古代则多为母丁香所榨出之油)。性状为淡黄或无色得

  • 桂树根

    药材名称桂树根拼音Guì Shù Gēn别名桂根(《纲目拾遗》),桂花根(《分类草药性》)。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木犀科植物木犀的根或根皮。9~10月挖取老树的根,或剥取根皮。原形

  • 红荆芥

    药材名称红荆芥拼音Hónɡ Jīnɡ Jiè别名野藿香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动蕊花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inostemon ornatum(Hemsl.)Kudo[Teucrium orn

  • 钩栗

    《中药大辞典》:钩栗药材名称钩栗拼音Gōu Lì别名青叶槠(江西《草药手册》)。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壳斗科植物钩栲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原形态钩栲,又名:厚果、大叶锥栗、猴栗

  • 海浮石

    《全国中草药汇编》:海浮石药材名称海浮石拼音Hǎi Fú Shí别名浮石、浮海石、浮水石、海石花来源药材分海浮石和海石花两类。海浮石为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所形成的石块;海石花为胞科动物

  • 绵三七

    《全国中草药汇编》:绵三七药材名称绵三七拼音Mián Sān Qī别名鸡心矮陀陀、球根毛瓣花来源豆科毛瓣花属植物绵三七Eriosema himalaicum Ohashi [E. tuber

  • 大叶藻

    药材名称大叶藻拼音Dà Yè Zǎo别名海带、海马蔺、海草、海带草出处1.本品首载于《本草拾遗》,云:“大叶藻生深海中及新罗,叶如水藻而大。”按所述即为眼子菜科大叶藻属植物大叶藻 Zostera ma

  • 豌豆七根

    药材名称豌豆七根拼音Wān Dòu Qī Gēn别名白三七根。来源药材基源:为景天科植物菱叶红景天Rhodiolahenryi(Diels)S.H.Fu[SedumhenryiDiels]的根。拉丁植

  • 牛嗓管树根

    药材名称牛嗓管树根拼音Niú Sǎnɡ Guǎn Shù Gēn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猕猴桃科植物澜沧水东哥的根,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性味甘淡,平,有毒。功能主治接骨拔脓。治骨

  • 水田七叶

    《中药大辞典》:水田七叶药材名称水田七叶拼音Shuǐ Tián Qí Yè出处《广西中药志》来源为箭根薯科植物蒟蒻薯的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水田七"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