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药材>禾虫

禾虫

《中药大辞典》:禾虫

药材名称禾虫

拼音Hé Chónɡ

出处《纲目拾遗》

来源为沙蚕科动物疣吻沙蚕全体

原形态体细长稍扁,长40~80毫米,宽约5毫米,全体有60多个体节。前端背面到口腔基部绿褐色,后面稍带红色,背中央浅红色。头略呈六角形,有大眼2对。头部腹面中央有口,有触须4对,触角和触手各2个。吻分前后两部,每部又分3小区,吻无小齿,而有软突起,Ⅰ、Ⅱ区小突起不显,Ⅲ、Ⅳ区有柱状小突起约20个,Ⅴ、Ⅵ区有4个大突起。深绿色,两旁有小突起1~2个,Ⅶ、Ⅷ区前缘有一排大突起。体节两旁均有疣足,第4对起有少数刚毛。体中部的疣足,背须有大基叶,腹须同长,基叶不显,背肢较小,其腹侧有一舌状叶,刚毛多而长,大多成桨状。肛节有小肛须1对。

生境分部栖于沿海、河口或稻田中。分布广东、福建、上海等地。

性味《本草求原》:"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①《纲目拾遗》:"补脾胃,生血,利湿,行小便。"

②《本草求原》:"暖胃,补气,少加醋良。"

注意①《纲目拾遗》:"疮疡勿食,能作脓。"

②《本草求原》:"发疮疥。有湿食之则腹滞痛。喘嗽人忌。"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禾虫

药材名称禾虫

拼音Hé Chónɡ

英文名standing grain worm

别名沙虫、沙蚕、海蝗蚓

出处出自《纲目拾遗》:禾虫,闽、广、浙沿海滨多有之,形如蚯蚓,闽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饷客为馐,云食之补脾健胃。《广志》,夏暑雨,禾中蒸郁而生虫,或稻根腐而生虫。大者如箸许,长至丈,节节有口,生青,熟红黄,霜降前禾熟,则虫亦熟。以初一、二及十五、六乘大潮断节而出,浮游田上,网取之。得醋则白浆自出,以白米泔滤过,蒸为膏,甘美益人。

来源药材基源:为沙蚕科动物疣吻沙蚕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ylorrhychus heterochaetus(Quatrefages).

采收和储藏:春季至秋季于沿海河口或稻田中采捕。捕得后置沸水中烫死,捞起晒干,亦可鲜用。

原形态疣吻沙蚕,体细长稍扁,长40-223mm,宽3-5mm,体节可至156个。前端背面到口腔基部绿褐色,后面稍带红色,背中央浅红色。头略呈六角形,头部亦称口前叶,生于围口节前,头部腹面中央有口,有触须4对,触角和触手各2个,头背面两侧各有2个眼。吻很大,能翻出或缩入口内,吻前端有1对浅黄色甲壳质大颚,颚的内缘有齿突16个。吻分前、后两部,每部又分2个小区。吻上仅具软的乳突;背面前部的中区,即Ⅰ区有1个;Ⅱ区不明显。腥面前部的中区,即Ⅲ和Ⅳ两区有不规则排列的乳头状小突起15-16个。背面后部的中区,即Ⅴ、Ⅵ两区有4个明显的大乳突。躯干由许多结构完全相同的体节组成,每节两侧的疣足结构较复杂。本种疣足的主要特征是背叶仅具一个下舌(腹舌);无上舌(背舌)。第Ⅰ、第Ⅱ两体节的背叶上无刚毛。疣足的基部具有1个背须和1个腹须。躯干区具分布的复型刚毛,共有3种:Ⅰ端节为长刀形,一边具细齿,基节为等齿型;Ⅱ端节相同,基部为异齿型;Ⅲ端节为短镰刀型,基节为异齿型。肛区的肛节有小肛须1对。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活于淡水或咸淡水水域,栖息于泥质或泥沙质底的浅海、河口或稻田中。在生殖期常游于水面。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

化学成分全体含蛋白质,如无脊血红蛋白(erythrocruorine) ,由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2000、22000、23500、54000亚单位组成,总相对分子质量约 3.636×106另含肽类、氨基酸、色素、脂类。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脾;胃经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气血;利水消肿。主脾胃虚弱;泄泻;贫血;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条。

注意疮疡勿食,能作脓。

各家论述1.《纲目拾遗》:补脾胃,生血,利湿,行小便。

2.《本草求原》:暖胃,补气,少加醋良。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雪胆

    药材名称雪胆拼音Xuě Dǎn别名曲莲、罗锅底、苦金盆、蛇莲、金腰莲、金龟莲、金盆、赛金刚来源葫芦科雪胆属植物雪胆Hemsleya amabilis Diels及大籽雪胆H. macrosperma

  • 两色瓦韦

    药材名称两色瓦韦拼音Liǎnɡ Sè Wǎ Wéi别名骟鸡尾、金星丹、七星花古丹来源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两色瓦韦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pisorus bicolor(Takeda)Chi

  • 红马蹄乌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马蹄乌药材名称红马蹄乌拼音Hónɡ Mǎ Tí Wū别名金边莲、马蹄草、红马蹄窝、酸猪草来源蓼科山蓼属植物中华山蓼Oxyria sinensis Hemsl.

  • 刺天茄

    药材名称刺天茄拼音Cì Tiān Qié别名苦颠茄、苦天茄(《云南中草药》)。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茄科植物刺茄子的果实。秋季采收,晒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1米。茎直立

  • 红雪柳

    药材名称红雪柳别名红色大雪柳、大雪柳、雪柳、大理山梗菜来源桔梗科红雪柳Lobelia taliensis Diels,以根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辛,凉。有小毒。功能主治消炎止痛,杀菌,解毒。主治疟疾

  • 石栗叶

    《中药大辞典》:石栗叶药材名称石栗叶拼音Shí Lì Yè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石栗的叶。全年可采,晒干。原形态形态详"石栗子"条。生境分

  • 水竹叶

    《中药大辞典》:水竹叶药材名称水竹叶拼音Shuǐ Zhú Yè别名鸡舌草、鸡舌癀(《泉州本草》)。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鸭跖草科植物水竹叶的全草。夏、秋采收,晒干。原形态一年生草本

  • 水蓑衣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蓑衣药材名称水蓑衣拼音Shuǐ Suō Yī别名穿心蛇、鱼骨草、九节花、墨菜来源爵床科水蓑衣属植物水蓑衣Hygrophila salicifolia (Vahl) Nees,以全

  • 牦牛角

    《全国中草药汇编》:牦牛角药材名称牦牛角拼音Máo Niú Jiǎo别名毛犀、牦牛、旄牛来源偶蹄目牛科牦牛Poephagus grunniens (L.)[Bos grunnien

  • 石上藕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上藕药材名称石上藕拼音Shí Shànɡ ǒu别名石蚕、真金草来源兰科血叶兰属植物血叶兰Ludisis discolor (Ker-Gawl.)A. R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