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药材>虎杖叶

虎杖叶

《中药大辞典》:虎杖叶

药材名称虎杖叶

拼音Hǔ Zhànɡ Yè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蓼科植物虎杖叶片

化学成分叶含异槲皮甙,较多的叶绿醌C和叶绿醌B,鞣质17%。

功能主治①《本草拾遗》:"捣敷蛇咬。"

②《本草推陈》:"治风湿痛。""采其嫩芽,干燥后煎汤为解热剂。"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虎杖叶

药材名称虎杖叶

拼音Hǔ Zhànɡ Yè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虎杖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Zucc.[P.reynoutria Makino;Reynoutria japonica Houtt.]

采收和储藏:春季及夏、秋季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灌木状草本,高达1m以上。根茎横卧地下,木质,黄褐色,节明显。茎直立,丛生,无毛,中空,散生紫红色斑点。叶互生;叶柄短;托叶鞘膜质,褐色,早落;叶片宽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2cm,宽5-9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楔形,全缘,无毛。花单性,雌雄异株,成腋生的圆锥花序;花梗细长,中部有关节,上部有翅;花被5深裂,裂片2轮,外轮3片在果时增大,背部生翅;雄花雄蕊8;雌花花往3,柱头头状。瘦果椭圆形,有3棱,黑褐色。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谷溪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等地。

化学成分茎叶含少量羟基蒽醌类化合物,并含枸橼酸(citric acid)酒石酸(tarta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等。叶中尚含槲皮甙(quercitrin),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瑞诺甙(rey-noutrin),萹蓄甙(avicularin),金丝桃甙(hyperin),芸香甙(rutin)[1,2],以及较多的叶绿醌(plastoquinone)C和B[3],鞣质约17%[4]。

性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祛风湿;解热毒。主风湿关节疼痛;蛇咬伤;漆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浸渍。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捣敷蛇咬。

2.《本草推陈》:治风湿痛。采其嫩芽,干燥后煎汤为解热剂。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桂花跌打

    《全国中草药汇编》:桂花跌打药材名称桂花跌打拼音Guì Huā Diē Dǎ别名山皮条、桂花叶子兰、毛花瑞香来源瑞香科桂花跌打Eriosolena involucrata (Wall.) V

  • 黄蘑菇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蘑菇药材名称黄蘑菇别名黄粉牛肝、黄牛肝、黄衣牛肝、黄色猪口茸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牛肝菌科黄蘑菇Pulveroboletus ravenelii (Berk. et Curt.

  • 鳕鱼鳔

    药材名称鳕鱼鳔拼音Xuě Yú Biào来源药材基源:为鳕科动物鳕雪的鳔。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dus macrocephalus(Tilesius)采收和储藏:捕得鳕鱼后,剖腹,取出鱼鳔,洗净,鲜

  • 香樟

    药材名称香樟拼音Xiānɡ Zhānɡ别名樟木树出处《红河中草药》来源为樟科植物黄樟的根或茎。全年可采,洗净,切片,阴干。原形态常绿乔木,高达25米。小枝具棱。叶互生,革质;叶形变异甚大,常为椭圆状卵

  • 纤齿卫矛

    药材名称纤齿卫矛拼音Xiān Chǐ Wèi Máo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纤齿卫矛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onymus giraldii Loes.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收,洗净,切片晒干。原形

  • 黄芪

    《中国药典》:黄芪药材名称黄芪拼音Huánɡ Qí英文名RADIX ASTRAGALI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

  • 贵州远志

    药材名称贵州远志拼音Guì Zhōu Yuǎn Zhì来源药材基源:为远志科植物贵州远志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ala dunniana Levl.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 须叶藤

    药材名称须叶藤拼音Xū Yè Ténɡ英文名Indian Flagellaria出处始载于《海南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须叶藤科植物须叶藤的根或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lagellaria in

  • 蜜蜂子

    《中药大辞典》:蜜蜂子药材名称蜜蜂子拼音Mì Fēnɡ Zǐ别名蜂子(《本经》)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等的幼虫。性味甘,平。①《本经》:"味甘,平。"

  • 射罔

    《中药大辞典》:射罔药材名称射罔拼音Shè Wǎnɡ出处《本经》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草乌头汁制成的膏剂。性味苦,热,有毒。①《药对》:"温。"②《本草经集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