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药材>骨把

骨把

药材名称骨把

拼音Gǔ Bǎ

来源药材基源:为铁角蕨科植物镰叶铁角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splenium falcatum Lam.[A.macrophyllum Mer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植株高20-45cm。根茎短而直立,连同叶柄基部密被黑褐色、有光泽的线状披针形鳞片,先端长渐尖,全缘。叶簇生;叶柄长7-15cm,向上与叶轴和羽片柄偶有鳞片;叶片草质,淡绿色,阔披针状卵形,长15-25cm,宽10-15cm,单数一回羽状;顶生羽片最大,单生,戟形或3浅裂,具长柄,侧生羽片4-8对,斜向上,相距1.5-2cm,披针形,稍为镰状,长2-8cm,宽1-1.5cm,基部以上最宽,先端渐狭,基部楔形,基部上侧稍具耳,边缘有疏浅锐锯齿;叶脉扇形分枝。孢子囊群线形,长0.7-2cm,在顶生羽片上的长达3cm,密集;囊群盖线形,膜质,浅褐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溪沟边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贵州等地。

性味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敛疮。主高热;黄疸;淋浊;烧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末撒。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下冈哇

    药材名称下冈哇拼音Xià Gānɡ Wā别名展毛翠雀花出处《晶珠本草》记载,德木萨止泻痢。德木萨分为三种,生长在山头,植株短,叶厚,花甚白,光泽不明显者称为洛赞青保;花小,淡蓝色,生长在浅山坡、山沟者

  • 淡味当药

    药材名称淡味当药拼音Dàn Wèi Dānɡ Yào别名苦草、小方杆、乌金散。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龙胆科植物当药的全草。7~10月采集全草,鲜用或晒干。原形态当

  • 酸不溜根

    《中药大辞典》:酸不溜根药材名称酸不溜根拼音Suān Bù Liū Gēn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来源为蓼科植物叉分蓼的根。春、秋挖取,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酸不溜"

  • 白苏叶

    《中药大辞典》:白苏叶药材名称白苏叶拼音Bái Sū Yè别名荏叶(《别录》)。出处《本草图经》来源唇形科植物白苏的叶片,夏、秋采叶,置通风处阴干。或连嫩茎采取,切成小段,晒干。化

  • 藿香

    《中药大辞典》:藿香药材名称藿香拼音Huò Xiānɡ出处《别录》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或藿香的全草。广藿香于6~7月间生长繁茂时采收,海南地区每年收2次,第1次在5~6月,第2次在9~10

  • 山郎木叶

    药材名称山郎木叶拼音Shān Lánɡ Mù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榆科植物狭叶山黄麻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ema angustifolia(Planch.)Bl.[Sponia angusti

  • 海南茄

    《全国中草药汇编》:海南茄药材名称海南茄别名金耳环、耳环锤来源茄科海南茄Solanum procumbens Lour.,以根入药。生境分部广西。性味微苦,凉。有小毒。功能主治凉血散瘀,消肿止痛。主治

  • 石燕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燕药材名称石燕拼音Shí Yàn别名燕子石来源古生代蠕形动物石燕科石燕Spirifer sp.或中国石燕Cyrtospirifer sinensis Gr.(

  • 萱藻

    药材名称萱藻拼音Xuān Zǎo英文名algae别名海麻线、海嘎、捞子筋、黄海菜、海菜管、海通草出处始载于《海藻药物》。来源药材基源:为萱藻科植物萱藻的藻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ytosiphon

  • 鱼肝油

    药材名称鱼肝油拼音Yú Gān Yóu来源鲨目真鲨科真鲨Carcharinus spp.;双髻鲨科双髻鲨Sphyrna mallcus Schaw,从其肝脏中提取得到的一种脂肪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