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

《中国药典》:参苓白术散

药方名称参苓白术散

处方人参100g茯苓100g白术(炒)100g山药100g 白扁豆(炒)75g莲子50g薏苡仁(炒)50g砂仁50g桔梗50g甘草100g

性状为黄色至灰黄色的粉末;气香,味甜。

炮制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

药方名称参苓白术散

处方莲子肉(去皮)、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炒令深黄色),各一斤。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白茯苓人参(去芦)、甘草(炒)、白术山药,各二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冶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痞噎,心忪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噫。

此药中和不热,久服养气育神,醒脾悦色,顺正辟邪。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参苓白术散

药方名称参苓白术散

别名参术饮(《张氏医通》卷十六)。

处方莲子肉(去皮)薏苡仁砂仁桔梗(炒令深黄色)各500克 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750克 白茯苓人参(去芦)甘草(炒)白术山药各1千克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痞塞,腹胀肠鸣,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细缓。现用于慢性胃肠炎、糖尿病、贫血、小儿消化不良、营养不良性水肿,慢性肝炎,慢性肾炎、蛋白尿久不转阴及其它消耗性疾病,辨证属脾胃气虚挟湿者。亦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脾虚痰多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大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酌减。

备注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山药扁豆、莲肉补脾渗湿;砂仁醒脾,桔梗升清,宣肺利气,用以载药上行。诸药合用,共成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之功。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片玉痘疹》卷五:参苓白术散

药方名称参苓白术散

处方人参白术(去油炒)、白茯苓、粉草、山楂肉、陈皮桔梗木香枳壳(炒)。

功能主治痘疮,脾胃气弱不能消食。

用法用量上用水一盏,砂仁1个(捶碎),为引,煎服,不拘时候。

摘录《片玉痘疹》卷五

《镐京直指》:参苓白术散

药方名称参苓白术散

处方东洋参2钱(米炒),白茯苓3钱,煨肉果1钱5分,炒薏苡5钱,炒车前3钱,仙居术2钱(炒),淮山药3钱,冬瓜子3钱,桔梗1钱,炒谷芽5钱。

制法上为末服。

功能主治久泻伤脾胃,气虚脉弱,饮食不化。

摘录《镐京直指》

《局方》卷三(绍兴续添方):参苓白术散

药方名称参苓白术散

别名白术调元散、参术饮、白术

处方莲子肉(去皮)1斤,薏苡仁1斤,缩砂仁1斤,桔梗(炒令深黄色)1斤,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1斤半,白茯苓2斤,人参(去芦)2斤,甘草(炒)2斤,白术2斤,山药2斤。

制法上为细末。

药理作用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中成药研究》(1982;8:25):参苓白术散水煎液小剂量对肠管蠕动有兴奋作用,大剂量有抑制作用,可解除肠管的痉挛,并能增加肠管对水和氯离子的吸收。解痉作用的机理初步看来一方面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另一方面亦有拮抗拟胆碱药的作用。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或吐或泻,胸脘闷胀,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苔白、质淡红,脉细缓或虚缓。

用法用量白术调元散(《痘疹全集》卷十三)、参术饮(《张氏医通》卷十六)、白术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本方改为丸剂,名“参苓白术丸”(见《医林绳墨大全》;改为膏剂,名“参苓白术膏”(见《杂病源流犀烛》)。

各家论述1.《医方考》:脾胃喜甘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是方也,人参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术茯苓山药、莲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开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则性缓,故为诸药之舟楫,苦则喜降,则能通天气于地道矣。

2.《冯氏锦囊·杂症》:脾胃属土,土为万物之母。东垣曰:脾胃虚则百病生,调理中州,其首务也。脾悦甘,故用人参甘草、苡仁;土喜燥,故用白术茯苓;脾喜香,故用砂仁;心生脾,故用莲肉益心;土恶水,故用山药治肾;桔梗入肺,能升能降。所以通天气于地道,而无否塞之忧也。

临床应用1.脾虚泄泻:某女,48岁,有腹泻史,经常腹痛肠鸣。近数月来每日均拉稀便二、三次,胃纳不佳,饮食乏味,形瘦神疲,舌质淡苔白,脉虚弱无力。此脾虚湿注,治宜健脾渗湿,拟参苓白术散主之。处方:西党参三钱、焦白术三钱、白茯苓三钱、淮山药四钱,炒扁豆三钱、薏苡仁四钱、苦桔梗一钱、缩砂仁(杵冲)八分、炒莲肉三钱、炙甘草一钱。三剂后,腹泻停止,再服七剂,胃纳增加,大便正常。

2.胃虚嘈杂:某女,28岁,近来脘中嘈杂,得食稍舒,口淡乏味,食后即觉胀闷,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脉象虚细。此属胃虚腐熟转输功能减弱,治宜健脾养胃,宗参苓白术散意。处方:西党参三钱,白茯苓三钱,焦白术三钱,淮山药四钱,白扁豆三钱,姜半夏一钱半,陈会皮一钱半,炙甘草一钱。服上方二剂即愈。

3.慢性痢疾:某女,35岁,患慢性菌痢数年(大便曾培养出B组痢疾杆菌),反复发作,解脓血便,每天4-6次,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精神疲乏,食欲减少。舌质淡红,苔薄白稍腻,脉沉濡弱。证属脾虚下痢,处方:党参五钱、白术四钱、陈皮二钱、山药五钱、苡米五钱、莲子肉三钱、木香二钱(后下)、黄连二钱、桔梗二钱、扁豆三钱、砂仁一钱五分(打、后下)鱼腥草五钱、甘草二钱。服药四剂后,症状消失,大便正常,嘱续服上方,共服十剂,疗效巩固。

4.慢性肾炎:用本方去桔梗,加虎杖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13例。尿蛋白在(+++)-(++++)之间,经用本方治疗,最短一月,最长半年均获显效。其中8例临床治愈,出院时尿蛋白稳定在(-)-(±)之间;5例有效,尿蛋白控制在(+)-(++)之间,其它临床症状消失。笔者运用参苓白术散,减去苦辛载药上浮之桔梗,加入清热利水之虎杖,以达到治本为主,标本兼顾之目的。如阳虚寒重,水湿不化,浮肿严重者,先用真武汤之类,温阳利水,待水肿消退后,再用本方调治。若属气虚者,重用党参或酌加黄耆杜仲菟丝子等益气补肾。

5.行经泄泻:某女,35岁,近年来每逢月经来潮,即发泄泻,腹胀微痛,精神困倦,饮食少进,头目眩晕,月经或多或少,色淡,舌质淡红,脉象濡缓无力。症脉合参,良由脾胃虚弱,湿聚中焦所致。治宜运脾渗湿,理气调经。处方:西党参三钱、白茯苓三钱、淮山药四钱、薏苡仁四钱、炒扁豆三钱、炒莲肉三钱、缩砂仁(杵冲)八分、陈皮八分、生白芍三钱、制香附一钱半、粉葛根一钱半、炙甘草一钱。上方加减连服四剂,诸恙悉除,经随访观察四月来未见复发。

摘录《局方》卷三(绍兴续添方)

婴童百问》卷二:参苓白术散

药方名称参苓白术散

别名和中散

处方扁豆(炒)2钱,人参2钱,茯苓2钱,白术(土炒)2钱,甘草(炙)2钱,山药2钱,米仁1钱,砂仁1钱,莲肉1钱,桔梗1钱,天麻5分,藿香5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急惊下后和气助胃。主

用法用量每服2钱,枣汤送下。

摘录婴童百问》卷二

幼科指南》卷下:参苓白术散

药方名称参苓白术散

处方人参1钱半,白术1钱半,白扁豆(姜汁炒)1钱半,白茯苓1钱半,山药1钱半,甘草1钱,桔梗1钱,苡米1钱,莲肉(去心)1钱,川芎1钱,当归1钱。

制法上为细末,神曲糊为丸。

功能主治小儿脾胃久虚,不能转运,无以荣其气,或胎中受毒,脏腑蓄水,以致手足极细,项小骨高,尻削体瘦,肚大脐实,啼哭胸高,名曰丁奚;或虚热往来,头骨分开,翻食吐虫,烦渴呕哕,名曰哺露。

用法用量米饮送下。

摘录幼科指南》卷下

《回春》卷三:参苓白术散

药方名称参苓白术散

处方人参白术(去芦)、茯苓(去皮)、山药(炒)、砂仁(研)、藿香陈皮干姜(炒)、莲肉(去心皮)、诃子(煨)、肉蔻(煨、去油)、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气虚泄泻。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东医宝鉴·内景篇》引作“参苓莲术散”。

呕哕恶心,加半夏乌梅;元气虚脱,昏倦,加黄耆升麻少许,去砂仁藿香;饱闷,加厚朴,去肉蔻、诃子;小水短涩,加木通车前,去干姜;泻甚不止,加炒苍术乌梅、熟附子少许。

摘录《回春》卷三

医学心悟》卷六:参苓白术散

药方名称参苓白术散

处方人参1两,茯苓(蒸)2两,山药(炒)2钱,苡仁(炒)2钱,扁豆(炒)2钱,莲肉(去心,炒)2钱,砂仁1两,神曲(炒黑)5钱,甘草(炒)5钱,白术4两(陈土炒),陈皮1两(微炒)。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健脾养胃。主痈疽脾虚者。

用法用量每用3钱,开水送下。

摘录医学心悟》卷六

《己任编》卷三:参苓白术散

药方名称参苓白术散

处方人参茯苓白术、米仁、山药扁豆芡实砂仁桔梗、川连、甘草(一方有葛根)。

功能主治小儿疳症,头大肚大,筋青,四肢独细。

摘录《己任编》卷三

《诚书》卷八:参苓白术散

药方名称参苓白术散

处方人参白术(炒)、茯苓甘草陈皮厚朴肉桂泽泻诃子肉、扁豆(炒)、肉豆蔻(面裹煨)。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惊风。久吐、久泻、久痢、久热之后,目陷无神,唇燥烦渴,厥,掌中热。

用法用量米汤调服。

摘录《诚书》卷八

《冯氏锦囊·痘疹》卷十四:参苓白术散

药方名称参苓白术散

处方人参白术茯苓、炙草、干葛、木香藿香麦冬

功能主治痘已靥未靥,身热不退,烦渴不止。

用法用量《种痘新书》有炙耆。

摘录《冯氏锦囊·痘疹》卷十四

《种痘新书》卷四:参苓白术散

药方名称参苓白术散

处方白术1钱,人参5分,茯苓5分,苡仁5分,莲子5分,山楂5分,神曲5分,肉蔻(去油)4分,诃子(煨,用肉)4分,陈皮4分,白芍5分,木香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健脾去积。主痘疮虚泄。小便清利,其粪或白或黑,或饮食不化,其气腥,其泄则滑溜自下而无声者。

摘录《种痘新书》卷四

猜你喜欢

  • 顾耳汤

    药方名称顾耳汤处方柴胡2钱,白芍2两,金银花2两,熟地2两,当归1两,天花粉5钱,生甘草3钱。功能主治耳前初发恶疽。用法用量若十日之后此方救之亦可生,然脾胃一坏恐难救。摘录《洞天奥旨》卷五

  • 龙涎汤

    药方名称龙涎汤处方沉香1钱,木香1钱(不见火),人参4钱(不见火),甘草2钱(炙),丁香4钱(不见火),乌药6钱,陈皮7钱(浸,去瓤)。功能主治妇人心腹胀闷呕吐,不思饮食,噎塞。摘录《普济方》卷三二○

  • 巴膏

    《医宗金鉴》卷六十二:巴膏药方名称巴膏处方象皮18克穿山甲18克 山栀80个儿茶(另研极细末)6克 人头发36克血竭(另研极细末)3克硇砂(另研极细末)9克 黄丹(飞)香油桑枝槐枝桃枝柳枝杏枝各45厘

  • 消瘿散

    药方名称消瘿散处方海藻(酒洗)海带(酒洗)昆布(酒洗)海马(酒炙)海红蛤(煅)石燕(煅)海螵蛸各30克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化痰软坚,散结消瘿。治瘿气。用法用量清茶下。兼服含化丸,并用灸法,相济以收全

  • 大胡麻散

    药方名称大胡麻散处方胡麻子2两,苦参7钱,荆芥7钱,何首乌7钱,威灵仙7钱,防风7钱,石菖蒲7钱,牛蒡子7钱,菊花7钱,蔓荆子7钱,白蒺藜7钱,甘草7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风热瘾疹瘙痒。用法用量每

  • 风湿骨痛胶囊

    药方名称风湿骨痛胶囊处方制川乌、制草乌、红花、甘草、木瓜、乌梅、麻黄性状为胶囊剂,内容物为黄褐色的粉末;味微苦、酸炮制上七味,取制川乌、制草乌、甘草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其余红花等四味加水煎煮二次,

  • 四君子丸

    药方名称四君子丸处方党参200g白术(炒)200g茯苓200g 炙甘草100g性状为棕色的水丸;味微甜。炮制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50g、大枣100g,分次加水煎煮,滤过。取上述粉

  • 川贝雪梨膏

    药方名称川贝雪梨膏处方梨清膏400g川贝母50g麦冬100g百合50g款冬花25g性状本品为棕黄色稠厚的斗流体;味甜。炮制以上五味,梨清膏系取鲜梨,洗净,压榨取汁,梨渣加水煎煮2小时,滤过,滤液与上述

  • 加味化坚汤

    药方名称加味化坚汤处方桃仁9克,杏仁9克,橘皮9克,丹皮9克,桂枝9克,甘草6克,醋30克,大黄10克,蜜(冲服)30克。功能主治破血软坚,理气行滞。主血瘀凝滞。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

  • 黑灵丹

    《冯氏锦囊·杂证》卷十三:黑灵丹药方名称黑灵丹处方广皮(炒)2两,三棱(炒)2两,莪术(炒)2两,青皮(炒)2两,连翘(焙)7钱5分,黑丑(炒,另取头末)7钱5分,干姜(炒黑)7钱5分,槟榔(焙)7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