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姜附丸

姜附丸

《朱氏集验方》卷三:姜附丸

药方名称姜附丸

处方附子1斤(大者,去毛皮,泔浸3宿,春夏1宿,滤出水,净洗,入银石器内用井水煮,上有2寸分水方可,入大蒜20枚,去皮铺在上,慢火煮,候蒜烂,以竹箸搅,以蒜汁干为度,滤出焙干用),神曲(炒黄)4两,干姜(生)4两,荜茇2两,丁皮2两,胡椒2两,缩砂仁2两。

制法上为末,泡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壮实脾胃,进美饮食。主脾胃气弱,饮食少,或心腹疼痛,或饮食难于克化。

用法用量每服50丸,任意汤使下,不以时候。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三

方出《肘后》卷一,名见《外台》卷七:姜附丸

药方名称姜附丸

处方附子2两(炮),干姜1两。

制法上为末,捣为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心肺伤动,冷痛。

用法用量每服4丸,1日3次。

注意猪肉,冷水。

摘录方出《肘后》卷一,名见《外台》卷七

普济方》卷二一二:姜附丸

药方名称姜附丸

处方赤乌脚4两,附子1两,干姜1分。

制法上为末,用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久赤白痢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15丸,以粥饮送下。

摘录普济方》卷二一二

杨氏家藏方》卷六:姜附丸

药方名称姜附丸

处方附子3枚7钱重者(炮,去皮脐),白术4两,干姜2两(炮)。

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逐寒祛湿,温脾胃,止泄泻。主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温米饮送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六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姜附丸

药方名称姜附丸

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1分,干姜(炮)3分,乌头(炮裂,去皮尖)1分,吴茱萸(汤浸1宿,焙干,炒)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心中寒,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心下结实。

用法用量每服3丸,空腹以酒送下,日3夜1;未效,稍加丸数。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圣济总录》卷二十六:姜附丸

药方名称姜附丸

别名附子姜朴丸

处方干姜(炮)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两。

制法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伤寒霍乱,呕吐不止,手足厥逆。

用法用量附子姜朴丸(《卫生总微》卷七)。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六

猜你喜欢

  • 加减肾沥汤

    药方名称加减肾沥汤处方肾1具(猪羊并可用),远志2两(去心),麦门冬1升(去心),人参1两,大枣40枚,芎藭2两,五味子2两,当归2两,泽泻2两,桂心4两,干姜2两,干地黄3两,黄连2两,桑螵蛸30枚

  • 赤玉膏

    药方名称赤玉膏处方血竭1两,黄丹1两,血余(煅灰)1两,寒水石(煅过)1两,珍珠1钱5分,黄蜡6两,猪脂1两。制法上为极细末,先以黄蜡、猪脂溶化,再入前末搅匀。功能主治内外臁疮。用法用量摊贴疮上。摘录

  • 固胃丸

    药方名称固胃丸处方梓朴(去皮,锉)1斤,生姜1斤(锉),枣子半斤(去皮核,以上3味用水2斗,煮枣烂,水干为度),白术半斤,高良姜3两,草豆蔻3两,甘草(炙)2两,荜澄茄2两,肉桂(去皮)2两,白豆蔻仁

  • 白雄散

    药方名称白雄散处方雄黄1两,白附子5钱,皂荚(炙,去皮弦筋)3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黑肿,斑块,赤癣,鹅掌风,雁来风,烂风疮。用法用量如黑肿、斑块、赤癣,以老姜蘸药1两擦;若鹅掌、雁来等风,用煨姜蘸

  • 榆丁散

    药方名称榆丁散处方防风地榆紫花地丁马齿苋各15克制法共研细末。功能主治治破伤风,邪在半表半里,头汗出而身无汗者。用法用量每服9克,温米汤调下。摘录《医宗金鉴》卷七十五

  • 大下汤

    药方名称大下汤处方生地2钱,当归1钱,黄连8分,枳壳8分,大黄3钱,芒消1钱,麻仁1钱,蜂蜜1杯(冲和)。功能主治大便秘结。摘录《脉症正宗》卷一

  • 姜连丸

    《魏氏家藏方》卷七:姜连丸药方名称姜连丸处方宣黄连(去须)4两,生姜(连皮同黄连炒)4两,肉豆蔻(面裹煨)2两,当归(去芦)2两,罂粟壳3两(去顶蒂,瓤,蜜炒),干姜(炮,洗)1两,阿胶(锉,麸炒成珠

  • 揩牙乌髭地黄散

    药方名称揩牙乌髭地黄散别名地黄散处方莽草4两,生姜(切片,焙干)4两,筒子漆4两,乌麻子(如无,胡麻子代之)4两,地黄4两,猪牙皂角4两,菟丝子4两。制法上入瓶内,以黄泥固济,火煅一日后,入地1尺2寸

  • 钓鳌丸

    药方名称钓鳌丸处方威灵仙根不拘多少。制法用酽醋浸2日,晒干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骨梗咽喉,不能吞吐,势急者。用法用量每服1-2丸,半茶半汤送下。如觉要吐,用砂糖、铜青为末,共半匙,滴油1

  • 蠲痹饮子

    药方名称蠲痹饮子处方赤芍、当归、黄耆、甘草、片子姜黄、羌活。功能主治周痹。在血脉中上下游行,周身俱痛。摘录《证治宝鉴》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