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汾州
①北齐天保三年(552)置,治所在昌化县(今山西离石县)。北周建德六年(577)改为石州。
②隋开皇四年(584)置,治所在隰川县(今山西隰县)。次年改为隰州。
(1)北齐天保三年(552年)置,治昌化县(今山西吕梁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吕梁、柳林、中阳、方山、临县等市县地。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改为石州。(2)隋开皇四年(584年)置,治隰川县(今山西隰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省石楼、交口、永和、隰县、大宁、蒲县等县地。五年改名隰州。
①北齐天保三年(552)置,治所在昌化县(今山西离石县)。北周建德六年(577)改为石州。
②隋开皇四年(584)置,治所在隰川县(今山西隰县)。次年改为隰州。
(1)北齐天保三年(552年)置,治昌化县(今山西吕梁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吕梁、柳林、中阳、方山、临县等市县地。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改为石州。(2)隋开皇四年(584年)置,治隰川县(今山西隰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省石楼、交口、永和、隰县、大宁、蒲县等县地。五年改名隰州。
即楚昭王墓。在今湖北当阳市东南七十里。《水经·沮水注》: “沮水又南径楚昭王墓。东对麦城,故王仲宣之赋 《登楼》 云: 西接昭丘是也。”
即今湖北安陆市东二十八里陈店乡。旧属孝感县。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孝感县西北有陈家店。
即镇南关。今广西凭祥市西南四十五里友谊关。《方舆纪要》 卷111凭祥州: 镇南关 “即界首关也”。见“友谊关”。
①东汉置,属九真郡。治所在今越南中部义安省境。后废。《旧唐书· 地理志》 驩州九德县: “后汉遣马援讨林邑蛮,援自交趾循海隅,开侧道以避海,从荡昌县南至九真郡。” 《方舆纪要》卷112安南: 演州 “
亦作且末城、且志城、沮末城。在今新疆且末县西南。汉魏南北朝时为且末国都。
元元贞元年(1295)改余姚县置,属绍兴路。治所即今浙江余姚市。明洪武二年(1369)复改余姚县。元元贞初升余姚县置,治今浙江省余姚市余姚镇。属绍兴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降为县。
①一名大溪、太史溪、沙源水。即今福建闽江上源沙溪。《寰宇记》卷100南剑州沙县:“沙源经县南二百步,其水原出汀州宁化县黄土岭至虔化县界号曰沙源水,水势悬峻声殷如雷,崄如龙门。过县东一百
即今黑龙江省泰来县南街基乡。民国《黑龙江志稿》泰来县图:县南有王顺街基屯。
在今江苏南京市城南三十里牛首山双峰之间。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名佛窟寺。唐初,法融和尚在此谈禅,后创立牛头宗。五代南唐后主改称宏觉寺。
指今安徽省北部。旧以皖山 (皖公山) 分山南为皖南,山北为皖北。安徽简称皖。今通称安徽长江以北地区为皖北,长江以南地区为皖南。地区名。指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1949年曾置皖北行署区。包括今合肥、巢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