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右春坊

右春坊

官署名。属东宫,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太子典书坊置,掌侍从、献纳、启奏,职比中书省。咸亨元年(670)复名典书坊,睿宗景云二年(711)再改为右春坊,长官右庶子二员,次官中舍人二员,另有太子舍人四员、通事舍人八员、右谕德一员、右赞善大夫五员、录事一员、主事二员。宋朝置主管官二员,以内臣兼; 同主管官二员,以武臣兼; 承受官一员,以内侍充。南宋因置。辽朝置太子右庶子、太子中舍人、太子舍人、太子右谕德、右赞善大夫、太子通事舍人,并领太子家令寺、太子率更寺、太子仆寺之属。明、清隶詹事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分春坊为左右,置大学士一员,掌太子上奏请、下启笺及讲读之事,皆审慎而监省之; 又有右庶子、右谕德各一员,右中允、右赞善、右司直郎各二员;二十九年又增置右清纪郎、右司谏、右通事舍人。嘉靖、隆庆之后,仅为翰林院编修、检讨升迁之阶。清顺治九年(1652)沿置,十五年裁。康熙十四年(1675)复置,掌记注、纂修之事,仅为翰林升转之所。置右庶子、右中允、右赞善,俱满、汉各一员; 汉员分别兼翰林院侍读、编修、检讨衔。初,有右谕德,康熙五十七年省。光绪二十八年(1902),詹事府省入翰林院,遂废。


官名。唐初沿隋制置典书坊,相当于朝廷的中书省。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典书坊为右春坊,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为典书坊,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复改为右春坊。设右庶子二人,正四品下,中舍人二人,正五品下,掌侍从献纳启奏,犹如中书省的中书令和中书侍郎的职任;太子舍人四人,正六品上,掌行太子之令与表启;太子通事舍人,正七品下,掌引宫臣辞见,承令劳问;相当于中书舍人和中书通事舍人。右谕德一人,正四品下;右赞善大夫五人,正五品上;相当于散骑常侍和谏议大夫。此外还设令史、书令史、传令、典谒、亭长、掌固等员。宋置主管右春坊事,以内臣兼任;同主管春坊事,以武臣兼任,其下随宜设置太子右庶子、中舍人、舍人、右谕德等宫。辽南面官中置右春坊,有太子右庶子、中舍人、舍人、右谕德、右赞善大夫、通事舍人,领太子家令寺、率更寺、仆寺。金元不设。明置右春坊大学士、右庶子、右谕德、右中允、右赞善、右司直郎,右清纪郎,右司谏。清代不设太子,在詹事府下设右春坊右庶子、右春坊右中允、右春坊右赞善,用作翰林官迁转之阶。

猜你喜欢

  • 上林苑

    园林名,是朝庭畜养禽兽,种植树木,供帝王游猎的园林,其中也有少数居民。朝廷派专职官员掌管,其长官称上林苑令,俸六百石;还有丞、尉各一人。见《后汉书·百官志》。

  • 都磨勘司

    即“三司都磨勘司”。

  • 州大夫

    官名。又称“州长”。春秋时齐国置。《管子·度地》: “常以冬少事之时令甲士以更次益薪积之水旁,州大夫将之,唯母后时。”参见“州长”。

  • 上计

    战国、秦汉时地方向中央呈报施政情况,作为官员考课依据的制度。战国时,各地主管官吏将所辖地区赋税、户口、垦田等情况写于木券,呈送国君考核,国君据此进行奖惩,亦为考课官员的重要制度。汉朝其制分两级,县(道

  • 府医学正科

    医学教官名。明清时设于府医学,明制秩从九品,清制未入流。参见“医学”。

  • 军候假丞

    官名,汉置,为“曲”的试用副长官。汉朝军队编制为部、曲、屯。“部”的长官称校尉,“曲”的长官称军候,“屯”的长官称屯长。军候为曲的正长官,副长官有丞、或假候。汉制,官吏试用期间称假,试用合格,才正式下

  • 遥郡团练使

    见“遥郡”。

  • 上佐官

    参见“上佐”。

  • 司勋部

    官署名。明初吏部属部之一。洪武六年(1373)始置,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二人,十三年改设主事一人,掌勋级、名籍、丧养之事。二十九年改称稽勋清吏司。

  • 钤辖司

    官署名。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始置于西川,后沿边及内地亦置,为地方军事机构。领一州、一路或数路兵马,总其屯戍、营防、守御之政令。设兵马钤辖,以朝官及诸司使以上官充任,其官高资深者称都钤辖。多以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