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瞿昙寺

瞿昙寺

藏传佛教寺庙。位于乐都县南40里。洪武二十四年(1391),西宁僧人三罗喇嘛主持修建。初仅佛堂一座。后经多次扩修始具规模。寺坐西朝东,占地41亩,坐落在一正方形城堡内,形制与北京故宫相仿,故有俗谚称“走了瞿昙寺,北京再甭去”。寺内院落重叠,亭台错落,疏密有致。红墙青瓦,浑然一体。前院有碑刻4方,2方为明成祖朱棣御制碑文,2方为明宣宗朱瞻基御制碑文。继进为金刚殿和瞿昙寺殿。瞿昙寺殿是寺中现存最早建筑物,洪武二十五年(1392)落成。上悬明太祖朱元璋御赐“瞿昙寺”匾额。中院主体建筑为“宝光殿”。建于永乐十六年(1418)。规模大于瞿昙寺。内供一佛,相传为活佛尸身,贴以黄金。后院为“隆国殿”,宣德(1426—1435)年间建,耸立于寺院最高处台基上,占地912平方米,为全寺最大建筑物。庄严肃穆而又富丽堂皇。殿内有连座4层的“泉神堂”,僧人可从堂中取水,风格独特。寺的两厢有72间走水厅(实仅51间),其中28间布满巨幅彩色壁画。画廊从金刚殿起,经大小钟鼓楼,过隆国殿恰好绕中、后院一周,为寺中最富特色之建筑。寺内珍贵文物甚多,有七星摺花宝刀、大明钹、铜钟、皇帝御赐玺印及铜安灯、铜花瓶、铜盆等物,俱为明代遗物。盛时有喇嘛200余人。每年正月、六月举行观经晒佛会。现为全国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木萨·阿尔斯兰汗

    ?—971※喀喇汗王朝可汗。※萨图克·博格拉汗之子。956~971年在位。称“阿尔斯兰汗”,意为“狮子汗”。曾在苏菲派教士帮助下在全国推行伊斯兰教,960年有20万帐突厥语部族人入教。在位期间,开始了

  • 衣杜

    旧时纳西族社会的基层组织。纳西语音译。意为“住宅”,引伸为“亲族”之意。流行于云南永宁纳西族地区。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结成的※斯日(女儿氏族)。由于生产发展,人口增长,分裂为若干独立的生产、生活单位—衣社

  • 冷木当·阿班罗勃

    清末云南贡山县第四区独龙族反土司斗争首领。因不堪察瓦龙藏族土司的剥削压迫,于宣统二年(1910),与次里组织60余人起事,拒绝向察瓦龙土司缴纳捐税。以砍刀、弓弩为武器,率众到土司驻地布尔请愿,代表民众

  • 马鞭禁忌

    蒙古习俗。凡蒙古人骑马,皆随身携带马鞭,其俗不得将其带入居室或指人,否则即被认为对主人蛮横和有敌意。亦不得以鞭打来袭的家犬,因此举被认为对主人的不敬。此俗由来已久,西方旅行家普兰诺·迦宾尼《蒙古行纪》

  • 白兴

    即“板升”(1293页)。

  • 怀远诸徭僮列传

    民族志。1篇。明瞿九思(字睿夫,湖北黄梅人,汉族)撰。怀远,即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徭僮,为广西少数民族泛称,这里主要指侗族,其次为壮、瑶、苗诸族。内容披露时任怀远县令的马希武在修建县城过程中苦役侗民

  • 兰州西关清真寺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原址在甘肃省兰州外城西关内。创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雍正七年(1729)重修。寺分三部分:即外院及水房、内院大殿、左北跨院讲经堂等。砖照壁及砖砌的三座门,使外院显得坚实雄壮

  • 中共绥察边区委员会

    抗日战争时期绥察地区党的领导机关。1941年3月,由于绥远敌占区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根据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向东发展的需要而成立。领导绥远、察哈尔地区党的工作。白如冰任书记,白成铭任组织部长,王聚德

  • 模对代热

    西藏珞巴族苏龙为奴隶主所服徭役之一。专指为主人围庄稼地栅栏的人役。一般由男性服役若干天。期间由主人供食。

  • 乌纥

    ①古族名。又作乌护、乌欢、乌骨、乌。隋唐时为铁勒西支之一。主要分布于伊吾以西,焉耆以北地区。后与契苾、纥骨等邻近部落合为乌护,成为回纥之一部。属回纥西支。其众一部分后成为回纥汗国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