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四王二帝之乱

四王二帝之乱

唐德宗时藩镇反叛事件。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四镇之乱平息之后,为分散成德镇(治今河北正定)的势力,德宗任命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王武俊为恒、翼二州都团练观察使,另一降将康日知为深、赵二州都团练观察使,以德、棣(治厌次,今山东惠民东南)二州隶朱滔。王武俊自以为功大,地位反低于张孝忠,不服朝命;朱滔取得深州,屯兵据守,拒绝交于唐日知。王武俊、朱滔又勾结田悦、李纳反叛朝廷,推朱滔为盟主。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受朱滔等劝进,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德宗抽调关内诸镇兵前去平叛,泾原镇兵途经长安(今陕西西安),发生哗变,攻入长安,德宗狼狈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泾原兵拥立朱滔的兄弟朱泚为主。朱泚在长安称帝,国号秦。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正月,德宗迫于形势,在奉天颁布罪己诏,宣布除朱泚之外,赦免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朱滔之罪。田悦、王武俊、李纳去王号归顺朝廷。李希烈自恃兵强势盛,反自称帝,建国号楚。朱泚亦改秦为汉。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回救德宗,因与朝廷发生矛盾,与朱泚联合反唐,德宗逃梁州(今陕西汉中)。后,在李晟、浑瑊反击下,唐军收回奉天,复克长安,朱泚被部下所杀。朱滔为李抱真、王武俊所败,退保幽州。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马燧、浑瑊讨李怀光,李自杀。朱滔亦死。贞元二年(公元786年)李希烈为部将毒死,此次叛乱始告平息。在这次叛乱中,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等四人曾称王,朱泚曾称帝,李希烈始称王后亦称帝,故史称“四王二帝之乱”。

猜你喜欢

  • 东州兵

    益州牧刘焉的军队。东汉末年汉灵帝任命刘焉为益州牧。刘焉率宗族宾客至益州,将来益州谋生的南阳和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地区流民数万家武装起来,作为自己的军事力量,称为“东州兵”。

  • 孔子堕三都

    孔子任鲁司寇时,为抑制大夫家臣势力采取的一次政治行动。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向定公建议说:“臣下不应私畜甲士,大夫的都邑不应建筑超过三百丈长的城墙”。因使自己的学生子路担任鲁大夫季氏的家宰

  • 安南都护府

    唐在岭南西部地区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改置交州都督府。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内), 由交州刺史充都护。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名镇南,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复改安南

  • 蒙古翰林院

    元代中央官署名。负责以蒙古新字即八思巴字译写其他民族文字,兼掌颁降玺书。秩从二品(后曾升正二品、从一品)。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忽必烈诏令颁行蒙古新字,并规定以该种文字译写一切文字。至元八年,立

  • 泰和律

    金章宗时颁行的一部封建法典。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七月,右司郎中孙锋与王寂、董师中等参酌时宜,兼采前代律书,编成《明昌律义》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十二月,又命尼庞古鉴、董师中、李敬义等在此基础

  • 大齐

    唐末黄巢起义军建立的政权。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二月,黄巢率军攻克长安, 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定都长安。大齐政权依唐旧制,中央设太尉及中书、门下、尚书等三省长官,以总朝政。又设军容使、枢

  • 燕国禅让

    战国中期燕国统治集团效法“禅让”的政治事件。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 燕王哙因受禅让说的蛊惑,乃效法尧、舜,把王位让给相国子之,自己反为臣,自三百石俸禄以上官吏皆由子之任免。子之当了三年国王,

  • 王振专权

    宦官王振,初侍英宗于东宫,英宗即位后,命掌司礼监,倍加宠信,呼为“先生”。王振擅作威福,贪污受贿,矫旨引荐同党,陷害政敌,凡是对他不满的人,均遭迫害。公侯勋戚尊他为“翁父”。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

  • 小部族

    辽朝于内四部族和四大部族之外的契丹族部落与非契丹族部落中所设置的四十九个较小的部族。各小部族均按规定设司徒府,有司徒、司空等官。其下又设节度使司、详稳司以及节度使、令稳等机构与官职,以施行部族制控制。

  • 田租户调令

    曹操向自耕农民征收田租户调的诏令。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打败袁绍,占据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后,下令免征河北地区当年租赋。同时将过去对兖州(治今山东金乡东北)、豫州(治今安徽亳县)农民实行过的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