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针灸大全

针灸大全

十卷。明杨继洲(1522-1620)撰。又名《针灸大成》。杨继洲名济时,三衢(今浙江衢县)人。出身于世医家庭,祖父曾任太医院太医。杨氏少年时攻举子业,屡厄于有司,遂转而承继家业,于嘉靖年任侍医,隆庆二年(1568)任职圣济殿太医院,任医官至万历年间。他精于医理,尤长于针灸,行医数十余年,临证经验丰富,博采针灸文献,颇有医名。在医疗之余,整理家传医技,集辑众家医书,参合诸家学说,引录《内经》、《难经》有关针灸经文,加以注释,结合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编成此书。全书共三十六万余字。于万历八年(1579)开始刊刻,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历经二十一年,才刊成问世。卷一论述针灸源流,引录《内经》、《难经》有关针灸经文,并加注释。对自《内经》、《难经》而下,至《资生经》、《十四经发挥》等二十余种医学著作的成书、作者、内容特点等作了简略介绍,并指出本书是“总辑以上诸书,类成一部”;卷二、卷三为针灸歌赋。从经脉循行、各经穴位名称和取经方法,一直到针灸要领、临证取穴皆有记载,有很多可取之处。其中的“标幽赋”、“四总穴歌”、“行针指要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等皆为大多数针灸医所称道。卷后附有杨氏考卷(等)四则,计有“诸家得失策”、“头不多灸策”、“穴有奇正策”、“针有深浅策”。其中论述精到,颇有见地,发前人之未发,体现了作者的学术思想;卷四为针法。篇中收集了《内经》、《难经》、《神应经》有关补泻手法的论述,还罗列了后世各家的补泻手法,资料丰富,基本上反映了针灸补泻手法的发展。卷中亦论述了头、背、胸、腹部的骨度,对临床点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杨氏问答三十余则,多为杨氏多年的针灸心得之谈;卷五为十二经井穴、五俞穴、子午流、灵龟八法。介绍了十二经脉病证治疗的“原络配穴图”;卷六、卷七为十四经脉及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针刺深浅、主治病证等,并引用《内经》、《难经》、《明堂》等文献加以说明。全书共载穴位三百五十九个,其中单穴五十一个,双穴三百零八个;卷八为诸证治法,论述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常见病针灸治疗。主要采用《神应经》,分门别类,罗列详细。共分二十三门,所列病证五百余种。专题论述了中风、伤寒治法,附列“”、“寒”、“腹痛”等三十余种杂病治法;卷九为治证总要、东垣针法、名医治法和灸法。其中“治证总要”一百五十余条,简明扼要,切合实用。附杨氏医案三十余条,脉证俱全,有理有法;卷十为陈氏小儿按摩经。为迄今最早的小儿按摩专书。全书以《内经》、《难经》为源,历代诸家之说为流,全面总结明以前针灸学的经验与成就。内容丰富,别具特色,颇为后世医学家推崇。流传广泛,在我国针灸发展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并传到国外,其全部或部分已被译成法、德、英、日等国文字。然此书亦有不足,如议论较为繁冗,编次较为杂乱等。有万历二十九年(1601)刻本,光绪六年(1880)扫叶山房刻本,197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

  • 谐铎

    清沈起凤(1741-?)撰。沈起凤字桐妻,号薲渔、红心词客,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二十八岁时中举,后屡试不第,五十岁前后,一度在安徽祁门县做过县学教官。一生穷困潦倒,主要靠卖

  • 明人尺牍、国朝尺牍

    八卷。清马锦以无锡秦瀛所藏明清两代尺牍勒石。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成。各四卷,明七十二家,清二十三家。其选择摹勒皆精。明人尺牍,多是朱卧庵之旧藏。朱卧庵名亦,精于鉴别,凡留耕堂中物,皆可观。古人

  • 字书

    不著撰人名氏。按,《隋书·经籍志》列字书之目凡三:一曰《古今字书》十卷,二曰《字书》三卷,三曰《字书》十卷,均未言何时何人所撰,原书早已亡佚,无从可考。惟于群籍所引尚可略见端倪,但三者亦无法区分,清与

  • 续金瓶梅

    十二卷六十四回。题“紫阳道人编”,紫阳道人乃清丁耀亢别号。丁耀亢(1599-1670),字西生,号野鹤,别署紫阳道人,又署木鸡道人,明末清初文学家。除该书外,还有《丁野鹤遗稿》、《天史》、《出劫纪略》

  • 熬波图咏

    见《熬波图》。

  • 正音捃言

    四卷。明王荔(生卒年不详)撰。王荔字子岩,高阳(今属河北)人。嘉清中举人。官至青州府推官。本书以韵分为二十二部。但并非韵书。如第一部为京字部。其曰天对地、日对星,晓燕对春莺等。似为乡熟之书。本首标叶向

  • 甲申沧州纪事

    一卷。明末清初人程正揆撰。程正揆初名程葵,字端伯,号鞠陵,又号清溪道人,湖北孝感人,为明崇祯进士、翰林,书画家。程正揆弘光时以谕德降清,授光禄寺丞,官至工部侍郎。著有《清溪遗稿》、《读书偶然录》。《甲

  • 周易诸卦合象考

    一卷。清任云倬撰。任云倬字汉卿。江都人。关于周易中诸卦合象,郑玄、荀爽、虞翻都曾论及。但后世研究周易体例者都没有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于是作者留心易注以外的材料,兼采服虔的《左传解谊》一则、杜预的《左

  • 雉舟酬唱集

    一卷。清杨恩寿(1835-1891)、越南裴文祖撰。杨恩寿字鹤俦,号蓬海,又作朋海,别署蓬道人。湖南长沙人。咸丰八年(1858)优贡生。同治元年(1862)受湖南郴州知州魏镜余之聘,在府中充任教席。二

  • 河图洛书原舛编

    一卷。清毛奇龄撰。毛奇龄,详见《仲氏易》条。毛奇龄认为现在的河图就是大衍之数,应当叫大衍图,而不是古代所谓的河图,现在的洛书则是采用太乙行九宫之法,也不是《洪范》九畴。因此著其说于前,更把图列于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