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胎证、胎中病。指婴儿满月以内有病者(元·朱震亨《幼科全书》)。也指小儿周岁以内有病者(《幼科发挥》)。多由胎禀不足,或儿母妊娠时调摄失宜以及胎毒等引起。文献所载胎寒、胎热、胎肥、胎弱、解颅、五软等
【介绍】:见杨元直条。
见清·王子固《眼科百问》。指目疼于每日某个时辰周期性发作者。古人认为与十二经络受邪干目有关。
病名。见明·万全《片玉心书》。即鹤膝风。详该条。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六棱菊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银海精微》。常由肝肾虚热,复感风邪所致。小儿患此,多属实热眼疳。证见“风轮上浮起一翳,黑而圆,其高低大小不等,状如蟹睛”(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目赤羞明,痛极难睁。治法:虚热挟风者
见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条。
见《本草纲目》。即蛇蜕,详该条。
病名。出清·不著撰人《外科集要论法》。即调疽。见该条。证治见指疔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作髓孔,即腰俞,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