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居髎

居髎

经穴名,代号GB29。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阳蹻、足少阳之会。在髂前上棘与大转子最高联线中点(图96)。另说“在章门下同身寸之八寸三分,骼骨上”(《素问·气府论》王冰注);“从维道下行三寸,监骨上陷中”(《医宗金鉴》);“维道下二寸,后开五分,环跳前,横直环跳,相去三寸微高些”(《针灸集成》)。布有股外侧皮神经;并有旋髂浅动、静脉分支及旋股外侧动、静脉升支通过。主治腰腿痹痛,月经不调带下疝气;以及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图96

猜你喜欢

  • 湿郁

    六郁之一。见《丹溪心法》卷三。因外感湿邪,郁而不散所致。《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雾露风雨坐卧,湿衣湿衫,皆致身重疼痛,首如物蒙,倦怠好卧,阴寒则发,脉沉涩而缓是湿郁。”治宜除湿解郁,用湿郁汤、渗

  • 太医助教

    古代医疗工作职称。始设于南北朝时期之北魏,为统治阶级培养保健人员的官员,职在太医博士之下,官阶从九品中。

  • 元达

    【介绍】:宋元间人。初名守旻,后改名达。鸡泽(今河北鸡泽)人。知医知药,善制犀粉。

  • 上热下寒

    证名。指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病证。该证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①厥阴病证型之一。亦即寒热错杂表现之一。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

  • 长蛇灸

    间接灸法之一种。亦称铺灸,用大蒜适量,去皮捣泥,平铺于脊柱(自大椎穴至腰俞穴)上,宽厚各约6毫米,周围用桑皮纸封固,然后用黄豆大的艾炷分别放在大椎穴及腰俞穴上施灸,至患者口鼻内觉有蒜味时止。民间用以治

  • 宿食

    病名。指饮食停积胃肠,日久不化的病证。出《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亦可用谷神丸、大安丸等。又名宿滞、宿食不消,参见各条。

  • 元胡

    见《中药材手册》。为延胡索之处方名,详该条。

  • 程约

    【介绍】:南宋医家。字孟博。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世代为医,约医术更精,善长针灸,著有《医方图说》。

  • 手足厥逆

    证名。手足厥冷的别称。见《难经·十七难》。详手足厥冷条。

  • 阴中湿烂

    病名。见清·施雯《盘珠集胎产证治》。多因七情郁火,湿热下注所致。阴中或肿或痛或痒。治疗参见阴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