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病名。指发于秋季的一种疫病。见《伤寒总病论》卷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疫论》:“夫疫病者……秋时应凉,而热气抑之,则责邪在肺,病曰白气貍。”其症“乍寒乍热,损肺伤气,暴嗽,呕逆,或体热,发斑,喘咳
经验方。见《皮肤病学》(中山医学院)。雄黄、硼砂各9克,苦参、川椒、百部各15克。水煎,外洗患处。治疥疮,外阴瘙痒;近代也用于念珠菌病。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六两,半夏半升,炙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青黛五钱。为细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汤送下。治热厥。
即外症喉痈。详该条。
【生卒】:1879~1982【介绍】:字文桢,云南昆明人,世代业医,祖籍上海。明末避乱入滇定居,承家学,广集民间秘验,诊余习西医。曾举办中医讲习班,成立神州医学会云南分会,编《神州医学报》。曾将家藏历
书名。不著撰人,约成书于公元八世纪。此书系敦煌出土医学卷子。书中主要论述诊脉方法及部位,对寸关尺二十四气脉及十九种脉象主病阐述颇新,系研究唐以前脉诊学术之珍贵文献。原书藏法国巴黎图书馆和英国伦敦博物馆
【生卒】:267~300【介绍】:晋代哲学家,兼明医术。字逸民。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反对玄学清谈,医药上重视药物的治疗效果,主张革新。
骨名。又名鹅鼻骨。出《灵枢·卫气》。指构成肘关节的骨。包括肱骨远端和尺、桡骨近端的关节面。《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肘骨者,肐膊中节上下支骨交接处也,俗名鹅鼻骨。”
苔白而厚腻,苔上津液较多,如稠厚豆腐浆敷在舌上。多由于脾阳不振,寒湿痰饮停聚所致,宜温中健脾,化湿祛痰。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水胡满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