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脾瘅

脾瘅

病名。出《素问·奇病论》。指过食甘肥所致,口中发甜的病证。日久遂成消渴。《圣济总录》卷四十五:“内经曰,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肥甘之过,令人内热中满,则阳气盛矣,故单阳为瘅,其证口甘,久而弗治,转为消渴,以热气上溢故也。”《张氏医通·口》:“口甘。经云,有病口甘者,此五脏之溢也,名曰脾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香饮子,若脉弦滑兼嘈杂,属痰火,滚痰丸,此指实火而言。平人口甘欲渴,或小便亦甜而浊,俱属土中湿热,脾津上乘,久之必发痈疽,须断厚味气脑。服三黄汤加兰叶、白芍、生地,燥渴甚者,为肾虚,日服加减八味丸,可保无虞。”参见中消条。

猜你喜欢

  • 虎牙刺

    见《湖南药物志》。即虎刺,详该条。

  • 赵莹

    【介绍】:宋代医家。字德修。从友人处得《产乳备急》,将家藏旧本加以校正,增附杨子建《七说》及《产论》,集为《增校产乳备要》,刊刻流传。

  • 续随汤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方。续随子十四粒。为末,水煎去滓,放冷顿服,当吐泻愈。治血黄,病人三日鼻中出血,大小便亦见血,心间烦闷,腹中有块,痛如蛇咬,吐逆喘粗。

  • 蚶子壳

    见《本草蒙筌》。为瓦楞子之别名,详该条。

  • 许观曾

    【生卒】:1898~1939年【介绍】:民国时期医家。字半龙。江苏吴江人。曾在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著有《内经研究之历程考略》、《中医诊断学大纲》、《外科学大纲》、《药敛启秘》等。

  • 丫叉毒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八。即虎口疔。见该条。

  • 幸帽儿

    出清·阎诚斋《临产须知评正》:“在子宫口开全后不破水,卒致胎儿包被囊膜而出者,是曰被膜儿,又曰幸帽儿。”

  • 拿法

    推拿手法。用拇指和食、中指,或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对用力紧捏一定部位。用五指进行捏拿的又称抓法。明·周于蕃《秘传推拿妙诀·字法解》:“拿者,医人以两手指或大指或各指于病者应拿穴处或掐或捏或揉,皆

  • 克风泪出症

    眼科病证。见邓雄勋《眼科启明》卷下。属迎风流泪,详该条。

  • 下发背

    病名。系有头疽生于腰部命门穴者。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四。又名对脐发。多因火毒伤肾所致。证治见有头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