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痉病的一种。与刚痉相对而言。一作柔痓。症见身热汗出,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沉迟。《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一作柔痉)。《金
指针刺时由于某种原因而致针身在肌体内发生弯曲的现象。此多由进针过快,刺激太强引起局部痉挛收缩;或针体触及坚硬组织;或患者体位移动;或某种外力碰撞而引起。轻度弯针可缓慢退出,针体弯曲角度较大时,应轻为摇
病证名。《审视瑶函》:“此症乃时气所作”。症见眼目暴赤肿痛。属天行赤眼,详该条。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相应脏腑的功能命名者。见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①《审视瑶函》认为艮廓(即山廓)“络通三焦,脏配命门,命门与三焦相为脏腑,会合诸阴,分输百脉,故曰会阴廓”。②《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
《古今医鉴》卷十三方。铅丹、朱砂、枯矾各等分。为末,枣肉为丸,黄豆大,每服三至四丸,戳针尖上,于灯焰上烧存性,研细,凉米泔水调下。治小儿吐泻。
血脉指血液和脉管以及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这一系统的生理功能,由心脏主持,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心脏气血的虚实和病变,可影响血脉的运行;血液的盈亏,也直接影响着心脏的功能。《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
病名。见《医宗金鉴》卷九十。因打仆、坠堕致使腰部筋肉受损,经脉气血瘀滞所致。证见腰部疼痛、肿胀、青紫、重者脊部亦痛,活动艰难。治宜活血祛瘀,舒筋通络,内服地龙散或复元活血汤化裁,并可采用针灸、按摩及药
病证名。指脾虚湿盛而致的呕吐。明·张三锡《医学六要》:“久病或服克伐药,吐涎不止,脉大无力,属脾虚不能摄涎而涎泛上。”治宜理脾和胃。用六君子汤加减。
病名。《幼科准绳》集三。即胎热丹毒。见该条。
三十六黄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蚰蜓黄者,喉中似噎,喘息不调,四肢疼闷,言语不正,水米难下,若颊内有青脉出口角,手足乱动,冷者难治。”《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身体凉冷,舌上黑脉,及两颊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