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鼻疳疮

鼻疳疮

病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六。又名鼻疳鼻疳蚀、鼻疮、鼻、疳鼻等。小儿多患。多因肺胃积热,或由风湿之气壅成内热所致。本症以鼻下两旁生疮,赤痒,或连唇生疮,渗液浸淫、糜烂为主,甚而波及鼻孔;间或伴有消瘦、潮热,或咳逆,或下痢等症。治宜清肺胃湿热,外敷黄连粉,或用儿茶五钱,轻粉雄黄各一钱,冰片一分,为细末,外敷,或外涂青蛤散。参见鼻疮条。

猜你喜欢

  • 人死后的躯体。《素问·缪刺论》:“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

  • 通气草

    出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笔筒草之别名,详该条。

  • 黄藤子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菟丝子之别名,详该条。

  • ①病名。指风寒湿邪侵袭经络、痹阻气血,引起以关节、肌肉痠痛、拘急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②泛指病邪闭阻肢体

  • 断基

    出《素问·骨空论》。齿龈的根部。

  • 童蒙训

    见保赤汇编条。

  • 四言举要

    见医灯续焰条。

  • 元遗山

    【介绍】:见元好问条。

  • 朱君平

    【介绍】:见朱有治条。

  • 大产

    即足月分娩。《儒门事亲》卷五:“夫妇人大产。十月满足降诞者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