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温疟

温疟

病名。①疟疾之一。《素问·疟论》:“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后世论温疟,复有以下几种说法:①因素有伏热,复感疟邪所致者。《金匮要略》:“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清·真枚士《研经言》指出:“疟有寒,温无寒。先温而感春寒,则内热外寒所抑,表实故无寒。曰温疟者,合二病以名之。”(《研经言》)。②即瘅疟。见《症因脉治》。③指内有伏邪,主夏季感受暑热而发的一种疟疾。《症因脉治》又称之为肾经疟。症见肌肉消,脑髓烁。先有烦躁发热,躁状畏人;热势稍衰,又见恶寒,脉弦。治宜补肾益阴为主。②疫病的一种。《温疫论·温疟》:“凡疟者,寒热如期而发,余时脉静身凉,此常疟也。以疟法治之。设传胃者,必现里证,名为温疟,以疫法治者生,以疟法治者死。”参见疟疾、温疫条。

猜你喜欢

  • 弄痛

    指妊娠临月,腹痛不甚,或时痛时止,或腹痛而腰不痛等,均非正产之候。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三:“大凡生产自有时候,痛不甚者,名曰弄痛。”②《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妊娠临月腹痛,或作或止,名曰弄痛,非

  • 滂溢

    涌流出于外。《素问·著志教论》:“阳气滂溢,干嗌喉塞。”

  • 胃苓散

    即胃苓汤作散剂,治证同。见胃苓汤条。

  • 八柱散

    《寿世保元》卷三方。人参、煨肉豆蔻、煨诃子、罂粟壳(蜜炒)各二钱,炒干姜、煨附子各八分,白术一钱五分。为粗末,加生姜一片,乌梅一个,灯心一团,水煎服。治滑泻日夜无度,肠胃虚寒不禁。

  • 花粉头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紫茉莉根之别名,详该条。

  • 通门

    经穴别名。出《针灸聚英》。《针灸大成》作过门。即三阳络。见该条。

  • 水疥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皮损如小栗浆,搔破有水出。类似丘疹性皮炎。

  • 虚火咳嗽方

    《不居集》上集卷十五方。麦门冬三钱,生地黄二钱,紫菀、茯苓、知母各一钱,牛膝、车前子各五分。水煎服。治元气亏损,三焦之火炎上,刑克肺金而咳嗽。若虚,加人参一钱。

  • 元气之根

    命门所藏的元阴、元阳为人体阴精、阳气的根源,故称命门为“元气之根”。《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 洗冤录

    见洗冤集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