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吴茱萸之简称,详该条。
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常见于小儿。多由胎毒未净,肝胆不清,脾经湿热所致。症见耳上生疮,时发时止,或随月盈则剧,月亏则轻(《外科大成》卷三)。治宜解毒清热。方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黄连温胆
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两胯痛、连臀俱酸痛者,由坐草久,劳伤筋脉,稳婆试水太早所致,治宜养血温经。或风冷乘于下焦,恶血停滞亦能作痛,宜调荣汤。”(白术、杜仲、牛膝、萆薢、独活、陈皮、肉桂、乌
经穴名。代号SJ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巨髎、目髎。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眉毛外侧端凹陷处。布有面神经颧支,耳颞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的额支。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目翳,眼睑瞤动,视物不明,癫痫等
卒,突然:厥,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病证,多由气血逆乱,阴阳严重失调所致。《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
病证名。小儿黄疸,因脾胃积热而致者。《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夫小儿黄疸者,是热入于脾胃,热气蕴积,与谷气相搏,蒸发于外,故皮肤悉黄,眼赤黄也。”治宜清热解毒。用茵陈丸或三黄散。
见《天宝本草》。为海金沙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苦参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婴幼儿发疹性疾病。《证治准绳·幼科》:“小儿有出一、二次者,出轻而日数少者,名奶疹子。”本证类似风疹、幼儿急疹等。
《妇科玉尺》卷四方。当归、芍药、川芎、熟地黄、五灵脂(半生,半炒)。为细末,温水调下,治产后血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