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痰水内结,阴气上逆的头痛。《外台秘要》卷八:“痰厥头痛方:病源谓,痰水在于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阳气不行,令痰水结聚不散,而阴气逆上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即令头痛。或数载不已,久连脑痛。”《
正骨手法。《世医得效方》卷十八:“凡剉脊骨不可用手整顿,须用软绳从脚吊起,坠下身直,其骨便自归窠。”即今之绳索悬吊法。适用于脊椎压缩性骨折及脊椎错位的复位。
见《景岳全书·妇人规》。即肾虚经行先后无定期。详该条。
推拿专著,3卷,周松龄撰,刊于1843年。上卷为儿科诸病诊法及歌诀;中卷述儿科各病的推拿手法;下卷列推拿穴位及手法图说。内容多从前代同类著作中辑选,缺乏新的补充。
①推拿穴位名。位于两眉上缘。出《小儿推拿广意》。《厘正按摩要术·立法》:“坎宫在两眉上,蘸汤由小儿眉心分推两旁,能治外感风寒。”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作用,用治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等症。②八卦之一。参
闻诊之一。从病人的发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暖气等声音变异,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
指三焦。因其有疏通水道的作用,故名。《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参见三焦主决渎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针灸聚英》作泪空。即睛明,见该条。
出《灵枢·九针论》。镵针的前身,古时缝纫之针。《针灸甲乙经》称布针。
即补脾益气。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