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庶长

庶长

① 官名。春秋时秦国置,掌握军政。大权,相当其他各国的卿。《左传》襄公十一年:“秦庶长鲍、庶长武帅师伐晋以救郑”。② 爵名。战国秦置。意即众列之长。有左庶长、右庶长、驷车庶长、大庶长等名,分别为二十等爵第十、十一、十七、十八级。


1、官名。春秋时秦置,掌军政大权,相当别国的卿。《左传·襄公十一年》:“秦庶长鲍、庶长武帅师伐晋以救郑。”

2、爵名。战国时秦置,为商鞅制定的二十级爵中的,十级左庶长、十一级右庶长、十七级驷车庶长、十八级大庶长。左、右庶长,意为众列之长。驷车庶长,意为乘驷马之车而为众长。大庶长则更尊于驷车庶长。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爵》及师古注。

3、少数民族头领。北魏时各少数民族长官称庶长,类似酋长。

猜你喜欢

  • 内厂

    官署名。又叫“内行厂”,“内办事厂”。明武宗时刘瑾专权,特在京城荣府旧仓地设立,由他直接指挥,从事镇压人民及反对他的官员,权力在东厂、西厂之上,两厂也在被监视之列。刘瑾死后废除。见《明史·刘瑾传》。

  • 平准署丞

    见“平准丞”。

  • 衣库使

    官名。宋初有内衣库使,后去“内”字。多不领本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真宗咸平元年(998),定为同六品。大中祥符二年 (1009),改尚衣库使。

  • 群司

    官制用语,犹言“各个部门”。《后汉书·明帝纪》:“群司勉修职事。”

  • 大首领

    西夏军队长官中有大首领、正首领、副首领等职,多以部族酋首担任,授铜印。

  • 公府掾属

    官名,为公府掾和公府属的合称。泛指诸公府中各曹的正副长官。正长官称掾副长官称属。东曹掾和西曹掾俸比四百石,其余各曹掾俸比三百石,属比二百石。见《后汉书·百官一》,参看“公府曹”条。

  • 文书名。下行文。亦称“牌文”。清制,凡六部行文各道府以下,各省督抚行文司道以下,司道行文府厅以下,府厅行文知县以下,提督行文副将以下,总兵行文参将以下,副将、参将行文所辖游击、都司以下均用之。另,经略

  • 大司成

    官名。①周朝司徒属官。《礼记·文王世子第八》: “大司成论说在东序。”郑玄注: “大司成,司徒之属,师氏也。师氏掌以美诏王教国子以三德三行及国中失之事也。”② 学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由国子祭

  • 征南中郎将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中孙权置。兼此。见《三国志.步骘传》:“(骘)徙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领武射吏千人,便道南行。明年,追拜使持节、征南中郎将。”官名,东汉末年孙权置,掌征伐或驻守。《

  • 同知登闻检院

    官名。见“登闻检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