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肠病

小肠病

六腑病候之一。小肠受盛胃中水谷,主转输清浊,与心相为表里,其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多由客寒蕴热、气滞郁结或气虚不禁所致。临床表现多见二便失常,并可兼见心经症状。《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太平圣惠方》卷四:“若虚则生寒,寒则肠中痛,惊跳,乍来乍去,小便数,此则小肠虚冷之候也。”又“小肠实则生热,热则心下急痹,口张,舌上生疮,身热来去,汗出,心烦身重,小腹胀急,小便赤涩不利,则为小肠实热之候也。”《杂病源流犀烛·小肠病源流》:“小肠气小肠经病也,小腹睾丸,连腰脊而痛;”“小肠痈,小肠火热病也,……其症发热恶寒,脉芤而数,肤皮错纵,腹急渐肿,按之内痛,大便重坠,小便滞若淋。”治宜通利小肠、清心泻火等法。参见各有关条目。

猜你喜欢

  • 鱢嗽

    病名。鱢音骚,臭也。指肺受外邪所致的咳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备急五嗽圆,治五种咳嗽。一曰上气嗽,二曰饮嗽,三曰鱢嗽,四曰冷嗽,五曰邪嗽,皆有肺受风寒,气不宣通所致。”亦指传染性咳嗽。《不居集

  • 吴文炳

    【介绍】:明代医家。字绍轩,号光甫。建武(今湖北南漳县一带)人。著有《食物本草》、《医家赤帜益辨全书》、《神医秘诀遵经奥旨针灸大成》等书。

  • 凌云骨伤

    病名。指前额部骨折伤。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损伤后多致皮破,面目浮肿,若内损血瘀,则呕吐,鼻衄,昏迷、面黄、身软、周身虚浮、烦渴、胸痛、饮食少进。治宜止血开胃,消瘀定痛,内服疏血丸,外用五加皮汤熏洗

  • 热则气泄

    见炅则气泄条。

  • 结疬

    病名。见《外科启玄》卷六。“血胤疮……,二三年变为结疬,三五年出黑水死。”参见腋疬条。

  • 鹤顶

    经外奇穴名。①出《针灸集成》。《外科大成》原名膝顶。位于膝部,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主治下肢瘫痪,鹤膝风,脚气,膝关节炎等。向上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②出《考正穴法》。

  • 于志宁

    【生卒】:581~659?【介绍】:唐代官吏。字仲谧,京兆高陵(今陕西高陵)人。唐太宗时近臣,656年(显庆初年),任仆射(宰相);657年,与李勣等组织修定本草,较其前代本草书新增药物一百多种,于显

  • 穴腧都数

    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条。

  • 时疮

    病名。见《外科活人定本》卷三。即杨梅疮。见该条。

  • 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

    书名。又名《伤寒方论》1卷。清·徐彬撰。刊于1667年。作者推崇喻嘉言《尚论篇》,但认为喻氏书略于方论,遂专辑方论,选录《尚论篇》中论证大意,分注于《伤寒论》113方之下,方解部分发挥己见以阐析仲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