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吐蛔

吐蛔

证名。蛔古作蚘。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指呕吐蛔虫。《仁术便览》卷四:“吐蛔虫,以苦楝根为君,佐以二陈汤。”亦可用安蚘法。《景岳全书》卷二十:“凡吐蚘者;必因病而吐蚘,非因蚘而致吐也。故不必治其蚘,而但治其所以吐,则蚘自止矣。有因胃火而吐蚘者,以内热之甚,蚘无所容而出也,但清其火,火清而蚘自静,轻者抽薪饮,甚者万应丸之属是也。有因胃寒而吐蚘者,以内寒之甚,蚘不能存而出也,但温其胃,胃暖而蚘自安,仲景乌梅丸之属是也。有因胃虚无食而吐蚘者,以仓廪空虚,蚘因求食而上出也,此胃气大虚之候,速宜补胃温中以防根本之败,如温胃饮理中汤、圣术煎之属是也。”《张氏医通》卷四:“吐蚘有寒、有热、有寒热交错。寒则手足厥逆,吐出之蚘色淡白者,理中汤加乌梅黄连蜀椒;甚则蚘死而形扁者危矣;热则蚘色赤而多,且跳动不已,安蚘丸主之;寒热交错,则病者静而复时烦,得食而呕,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乌梅丸主之。”并可用使君子鹤虱芜荑槟榔等驱除蛔虫。

猜你喜欢

  • 猪毛漆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猪鬃草之别名,详该条。

  • 迎而夺之

    刺法。与“随而济之”对举。为迎随泻法的基本原则。意指针刺泻法要逆着经气而刺,损夺有余。《难经·七十九难》:“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如寅时肺经气盛,此时针刺,为逆其气之盛来,为泻;或针光朝经脉流注反

  • 颅鹚瘟

    病名。见《景岳全书》卷二十八。即瘟毒喉痹。详该条。

  • 肺脏怯

    证名。又名怯肺、肺虚损。指久病后肺气虚损证候。《小儿药证直诀》:“脾肺病久,则虚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营,故名曰怯肺。主唇白,白而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其症可伴有气怯,神疲,便稀,舌

  • 纪天锡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金代医家。字齐卿。泰安(今山东泰安)人。早年弃进士业,习医术,以医闻名于世。撰有《集注难经》,五卷。大定十五年(1175)上其书,授医学博士。

  • 阴证似阳

    真寒假热证的别称。《景岳全书·传忠录》:“寒热有真假者,阴证似阳。”多因阴盛之极,虚阳外露所致。《医宗必读·疑似之症须辨论》:“阴盛之极,往往格阳,面红目赤,口舌裂破,手扬足掷,语言错妄,有似乎阳也。

  • 气虚脱肛

    病证名。肛门脱出,有的在大便时肛门下脱,便后又慢慢收合,但也有病延日久,肛门滑脱不收,不能自然收缩者。主要是由于泻痢日久,中气虚弱,肠薄脂消,使肛门滑脱不收。每多伴见面色青黄,唇色淡白指头发冷等。治以

  • 立冬

    二十四节气之一。我国习惯作为冬季开始的节气。《汉学堂经解》所集崔灵恩《三礼义宗》:“冬,终也。立冬之时,万物终成,因为节名。”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 寒湿霍乱

    病名。见《霍乱论·病情篇》。多因脾胃素虚,中阳不振,寒湿内盛所致。发于秋后者较多。亦有因暑夏贪凉,过吞生冷而致者。证见腹痛吐泻,吐利清水,或如米泔水,不甚秽臭,口和不渴,四肢清凉等。临床表现有寒偏胜或

  • 小铁子

    见《云南中草药选》。即铁仔,详该条。